talk
學者訪談

⬭ 專家的聲音 ⬭

在各式龐大的議題、方法之下,學者皆面臨的多種兩難,這種兩難可能不是資訊不夠、可能不是手腕不對,可能只是缺乏多數人的意識與行動。在兩難的狀態中,該如何持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帶領各異的群眾向前,是挑戰,但是可能,需要的是各界與全民參與。

本次展覽以社會設計討論水污染,邀請來自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鄭陸霖教授、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范致豪教授與我們分別進行訪談,藉由學者的觀察與分享,深入探索,誘發行動。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范致豪 博士
現任教於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 改善水環境需要公民參與 】

我們都知道水資源的珍貴,但真正落實的人又有多少?
范教授在影片中提及,依照生活經驗來看,人需要切身之痛才有可能有比較深刻的意識,但水污染這件事,真要等到它強大到足夠影響多數人的生活,或許到那個時刻已經難以挽回。
受訪的過程中,教授也提及去年台灣發生乾旱的問題,也讓我們回想到當時中南部地區因水資源短缺所以限水,供五停二,或許當時也讓人更懂得水的珍貴。
被動感知環境的變化是有代價的,過去環境對於污染尚未達到飽和,很多潛藏的威脅不明顯所以使我們忽略,但當大眾共同製造的環境問題逐一浮現,我們能怎麼攜手在發展與永續之中一起應對,是我們想要探討的。
鄭陸霖 博士
現任教於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 社會需要設計 】

鄭陸霖教授著有「尋常的社會設計」一書。
我們生存於問題與日常之間。技術的興起帶來很多新潮的感知,卻也弱化了許多意識,例如網際網路擴大了吸收資訊的方式,但卻削弱了許多人對於資訊的判斷力,這種共生的狀態逐漸模糊一些界線。
諸如此類的的社會議題正在擴大,如同本展想強調的水污染,社會技術讓你看不見它,某種程度上會為大眾帶來一些水資源假象,然而為了重整這些意識形態,社會需要設計進來。
設計師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擁有深入問題、解決問題的價值,但我們又能怎麼樣從設計中找到改變現實社會的方式,或許也仰賴政府機關以外的一般大眾共同參與以獲得改變。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
Screen on 2022.04.22 6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