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workshop
破瓶工作坊
⬭ 一般大眾的聲音 ⬭

工作坊邀請大眾離開熟悉的住所,移動至社子島,並依循工作坊的活動設定,打開感官、建立新觀點、觸發思考、認識不同的水樣態。

社子島是被淡水河與基隆河沖刷出來的土地,因地勢低窪易遭水患,民國59年被列為「防洪計劃區」並展開長達48年的限制開發。在限制開發階段社子島的時間彷彿凍結一般,至今幾乎沒有基礎建設,污水管接管率為0%,外圍雖然已整治為優美的河堤與濕地,但堤內仍佈滿違章建築與錯綜的鐵皮屋,與之同時島上也混合大量的農田與住家。

如同台灣地景之縮影,濃縮眾多水議題的社子島正適合作為一日探索基地。藉由身處此島中之島,工作坊規劃三場活動:「瓶子的故事」、「水巡守破瓶小隊」與「角色變變變」,讓參與的民眾能以不同觀點切入,實際體會議題與當地脈絡。

#瓶子的故事#水巡守破瓶小隊#角色變變變







一個瓶子換一個故事。

這次,瓶子內的溶液不再乾淨無虞,而是工作坊參與者從自身的生活場域中採集而來的水體。這瓶水訴說的是他們過去及現在,與周遭水體共生的記憶。
藉由故事的分享,回顧自我與日常水體的連結。
大直橋下的基隆河

柏丞/設計系學生

「大直前面就是那個基隆河,然後有一個橋叫大直橋。這瓶就是大直橋下的基隆河的水,然後我特別看有沒有機會拿到這個...就是...有一根...應該算是枯枝吧!因為我有在那邊釣過魚,鉤子卡住枯枝的話你就只能夠放棄那個鉤子,就只能讓它斷掉,然後那邊的魚主要都是那種鯰魚,就是滑滑的,有那個鬚的那種鯰魚這樣。所以我就裝了這個水,跟一根枯枝這樣,這是大直前面河的水。」

你平時是怎麼選擇釣魚地點的呢?

「主要是看到有河的地方然後覺得比較近,就去那邊釣,然後我也有去新店溪釣過,那邊比較沒有枯枝,它的河底都是泥,所以說比較不會卡住那個鉤子,但是那邊好像也是鯰魚,就是好像釣不到吳郭魚或什麼。」

那你釣到的魚都是吃掉嗎?

「沒有沒有沒有,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它,就是釣完然後拍個照就放生,大概就是這樣。」








探索或監測水體的工具真的都需要藉由專業嗎?

“ 如果手邊只有一個手套,你會/能怎麼觀測水體? ”
循著水流的前進,我們是否能夠也發現一個全新探索的方式。
多元的視角,共築水體多元樣貌。
→ 了解水環境巡守隊
Route01
Route02
Route01
水巡守隊員:柏丞、佩綈、雲安

「一開始便以抽水站為第一目標走著,想沿著地圖中的水道行進。途中不小心走到一條死路,底端是一個釣蝦場。」
「途中看到許多工廠。」
「遠處看到一個大煙囪,便以它為方向繼續走。」(後來發現是淡水河對岸的北投焚化廠)
選用工具
容器加上繩子:
取水距離更彈性。
吸水幫浦:
於近水處可快速取水。
鐵夾:
夾取異物或濁水中探測用。
採水處01
前往抽水站的途中,遇到一河道支流點,決定採集,作為一個水樣比較。
(照片提供/雲安)
採水處02
抽水站前採集,周圍有三隻死魚。
(照片提供/雲安)
Route02
水巡守隊員:涵瑩、沛雯

「第一次來社子島,其實不太清楚能往哪走,就先順著地圖集合的方向出發。沒想到沿路上有好多的農田、走上河堤味道有點重。」
「社子島一直都是長這樣嗎?」
「水溝裡有魚耶!」
「卡車又要來了,小心靠邊走。今天是假日,但大車還是好多。」
選用工具
撈網:
臨時性工具箱與垃圾袋。
鐵絲:
用於塑形固定取樣容器。
手套:
隔離陌生水體直接接觸皮膚。
採水處01
工廠林立,卻還是夾雜大量的農田。近日下雨,濕軟的土壤上剛好滲出一灘水。
採水處02
靠近集合點的河道是基隆河,是社子島的母親之一,拿早上喝完的紅茶杯,裝樣採集。
採水處03
連通農田與工廠的水溝,決定動身採樣。最後因取樣瓶罐不夠,把水樣先裝進手套裡。啊!在漏水,那就用兩層手套裝起來。






” 當你是_____時? ”

若你是一隻白鷺鷥、一陣風、是住在社子島的陳小弟弟,當角色轉換,你會如何探索/凝視/監測/紀錄與河流的故事?試著用不同視角思考,認識與繪製河流關係者的關聯網。
白鷺鷥
「我是一個不會飛的白鷺鷥,所以我只能用正常的高度來看這個環境。」

「這裡是我的家,所以我會長期在這裡活動,我會在土、在河川上找尋我的食物,我會遇到彈塗魚、招潮蟹們跟我打招呼,但我其實會把他們吃掉。」

「旁邊有一大片工廠,當污水流入河川,它會影響到我的食物與健康。」

/ 涵瀅
植物
「植物需要水,水擁有礦物跟養份,水對植物是很重要的。如果植物是吸收到受污染的水源的話,可能礦物或是重金屬污染對植物來說是達到反效果。」

/ 雲安